>股票书籍 >散户的最后一课>正文内容 学习范伟还是学习巴菲特(7)

学习范伟还是学习巴菲特(7)

专题:

 

巴菲特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大手笔投资,一投资就成为控股股东,然后控制董事会,从而让公司高管按“巴菲特式的策略”来发展公司。巴菲特除了为人众知的投资家身份之外,同时也是一位顶级管理大师。巴菲特在公司管理上采用了一种最简单但同时也是最难的策略——无为而治,他从不对公司高管的具体经营进行干预。一位创业者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卖给巴菲特之后,继续担任公司的执行总裁,而且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当被问到为何仍如此投入地工作时,他回答道:“哦,巴菲特忘了他已经买了这家公司,而我忘了我已经卖了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伯克希尔公司形成了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管理人员团队。当年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后,公司的主营业务纺织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最后不得不关闭。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巴菲特认为是自己错误地选择了继续对纺织行业进行投资,因此,他不但没有责备纺织厂经理,反而认为他们作为这么出色的经理对夕阳行业也无能为力,更验证了自己投资决策的失误。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几十年来,伯克希尔公司从来没有一个部门或分公司的执行总裁跳槽到别的公司。包括副董事长查理在内,伯克希尔有6个经理人超过75岁,而巴菲特和另外一个经理也已经72岁了。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倒跟以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相似,公司领导岁至耄耋还是要霸着位子上贡献余热,但不同的是,伯克希尔在这些老人的领导下能始终保持行业翘楚地位,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而我们的国企领导在为子子孙孙安排好后路、享受完福利待遇后,顺利地将国有资产流失。对于伯克希尔帝国,巴菲特只进行一项对企业经营及价值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工作:资本分配。他对分公司执行总裁的唯一要求是:当公司的资金收益率达不到要求时,将现金返回总公司由他来实行调配。詹姆斯·奥洛克林,美国研究巴菲特的专家,在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投资模式后总结为八个字:“分配资本,领导群众。?輥?輲?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这种投资模式,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条件——显然而见,成为控股股东需要拥有公司相当比例的股份,而这是要花钱的,并且是大量的钱。

这里再来回答“巴菲特迷”的那个问题:既然巴菲特在没有多少钱的时候也可以投资成功,是不是意味着资金对于巴菲特而言,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呢?我是这样来理解的:短期内突出成功的投资很常见,但在长期内就非常罕见。巴菲特在没有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最初取得了成功,但如果他一直都是这样的资金量,他能取得几十年的持续成功吗?历史无法假设,这个问题不会有明确的答案。虽然巴菲特自己也认为,购买一家公司100%的股份与只购买部分股份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但就我个人的感觉,巴菲特长期的成功依赖于他控股并影响公司发展的投资手法。在他这里,投资者会影响到投资对象,而一般投资者的零星投资是显然做不到这一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巴菲特的投资犹如量子力学,观察者会影响到被观察的对象,而普通散户的投资只是经典力学,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对象互不影响。但是,巴菲特这种手法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一条件,或许他也会成功,但应该不会有现在这样成功。

而中国的散户呢?假设有个散户买了点“万科”(000002)的股票,然后他就打电话给王石:“小王啊,你们公司的经营策略最近好像不太适应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你说王石会打110报警呢还是打120通知精神病医院?

当然,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要获得超额收益,不一定必须具备上面所说的全部五大特征,只具有一两项也有可能获得。比如,如果有足够的恒心,也许也能获得超额收益,只不过超额收益不会太多。而具备的这些特征越全面,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越大,超额收益的数量也越多。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我隔壁李四就完全不符合你的理论。首先,他也是个小老百姓,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得到内幕消息,至于你说的成为一个投资家……那就别提了,他的素质不仅不符合那五个特征,甚至可以说跟那五个特征恰好相反。但他买了一只券商借壳股,一年赚了20多倍!这又怎么解释呢?”——很好解释,他靠的是运气。但我为什么不把运气作为获得超额收益的第三条途径呢?这是因为一般而言,运气是不可持续的,凭好运气取得的超额收益会在下一次被坏运气给冲销掉,所以从长期来看,依靠运气也是不能取得超额收益的。即使真有手气次次都好的人,那也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参考意义——好运气是不可被学习与模仿的,假设有人办了个“如何中彩票”的培训班,你会去参加吗?